我們每天都要說很多話,在此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作者寫過「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
她還有一個部落格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其中有許多關於教養和烹飪的文章,所提到的經驗與觀點都可以作為我們經營生活的參考。


說話(引用自http://www.wretch.cc/blog/bubutsai/14365824)
作者:蔡穎卿

平常我很少看電視,颱風那幾天卻連看了好幾節的新聞。記得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風雨中,鏡頭帶到一位被警察攔截的摩托車騎士前,她一臉錯愕,警察連續幾次揮手對她說:「走那邊、走那邊!」口氣聽起並不和善,過了幾秒才加上「前面路已經封了啦!」
我並不是要討論一位警察該如何說話,而是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想起了我們當父母或師長的,似乎常常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很習慣會犯上這位警察先生的毛病───先發指令再說明原因;這樣的語言如果再加上不夠和緩的語氣,聽起來就非常嚴厲權威,一點也不和善。
如果當時警察先生只是把說話的順序換一換:前面的路已經封了,請走那邊。聽的人是不是會覺得受用許多?
我們總喜歡用「沒有惡意」來解讀「說話」這件事,但「沒有惡意」只是最低標準,完全忘記了語言是有主動力的,它具有帶給人正向與樂趣的力量。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天之間有人對我們說了一句很貼心的話而感到十分愉快,同樣地,如果有因為話語而使我們感到不適的狀況,我們一定希望對方不曾開口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fshtp1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